“衣袂飘飘柳丝柔,画舫满满笑语稠,卧水廊桥人如织,峰峦秀丽碧波悠。”这首诗写的是哪里?里手的益阳人都会脱口而出:这是秀峰湖啊!
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,会龙山下的金银山和秀峰湖,是生我养我的地方。这里的一碗清水,一杯淡酒,一条小路,都牵动我一生情怀,值得我一生回味。
这里六十多年来的变化也让我感叹不已。记得安徒生有一篇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童话,秀峰湖由当年的苦哈哈水窝子,变成如今风景秀丽的市民公园,也有似如此。作为湖边土生土长的益阳人,我见证了她的前世今生,这是我之大幸。
想当年,桃花仑、金银山、秀峰湖,这些地方原本默默无闻,是大作家周立波在《山乡巨变》里点亮了今日益阳市,让它们在创办农业合作社时期闻名省内外,这是典型的地以文名。
秀峰湖原本不叫秀峰湖,是那一年319国道修成,就像王母娘娘的簪子划出一条银河,将益阳市桥南西流湾段资江入口处有了明确的分界,国道以北叫陈家垸,以南叫秀峰湖。此前,她是一片不大不小的水洼地带,遇雨成泽国,天干成盆地,任凭老天爷摆布,村里人称这里是大水坪,或者干脆就叫“水窝子”、“摔亩田”,周边村民可以自由耕种,谁种谁收,不必交征粮的。解放初期,地委领导将秀峰湖畔的地方取名“金银山”大队,下面有先锋,民主,长丰,跃进,红旗,永红,胜利等生产队,名字具有时代特色,寓意也很好,但区域内溪流河道水患如故,村民贫穷落后如故。是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唤起了全村人民奋发图强,用千里百担一亩地的抗旱精神,修通了金银山垸内的傍山渠道,并将山溪之水直接通过渠道引入资江,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水泛滥,积水成湖的问题,并在渠道下游修筑大型排渍电排,垸内不但告别了水患,几百亩良田成了旱涝保收增产田。同时依山渠道修建一条近五里之长的简易公路,路旁种上经济林带乌臼成行,春季花香飘满路,引来蜂蝶无从数。从六十年代末开始许多小而全的企业纷纷落地金银山,水泥路多了,依城伴作街商业多了,良田变菜地的多了,滩头水淹地变渔塘的多了。虽说农民的户口本没有改变颜色,仍然是蓝本本,但各色付业收入多了,工价高了,分配收入也高了,金银山村较周边村的收入高出了一大截,这个时期随着新闻媒体报道,城里小伙子找金银山的村姑数不胜数,还出现了城里姑娘找秀峰湖的小伙子。这里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金窝窝。随着益阳市汽车南站的扩建,资江一桥通车以及桃益公路提质改造,桥南秀峰湖渐渐引人瞩目。
九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,金银山、秀峰湖的变化可以用春江水暖鸭先知来概说,这里起步早,发展快,在益阳范围创造了许多值得称赞的村办企业,四十岁以上的益阳人,说起金秀啤酒无人不知哪个不晓呢。这品牌就是金银山秀峰湖的简称,曾一度出口越南创外汇。橡胶模具厂,制鞋制衣厂,旅社饭庄样样齐全,村里投资改造秀峰湖,创办《秀峰公园》,超前迎合城市发展扩张的需求,公园内工作的社员有养鱼的,开游船的,种花草美化环境的,昔日失地农民转行升级为公园菅理者,这个时期也许是全村人引以为自豪的最好时期,许多先富农家买地建别墅,首选秀峰湖畔。
现在的秀峰公园较村办公园时期进了一大步,完全得益于益阳撤地建市,虽然山水依旧没变,但这片山水间己拥有会龙公园,秀峰公园,周边的楼长高了,路变宽了,灯更亮了,人变多了,可算得上益阳市首屈一指的休闲游乐场地。现在当你漫步在鸟语花香的丛林中,当你闲谈高歌在亭廊里,翩翩起舞于广场上或者听戏品茶打牌在水岸边,处处都可以感受秀峰湖的山变美,水变清了,人变得更幸福了。
习总书记说得好,绿水青山,就是金山银山。又说,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。忆往昔六十年弹指一挥间,我们所见到的水窝子变成美丽的休闲公园让我感叹,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让这里的山水环境变了样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出一个依山傍水秀峰公国。城市大发展大繁荣创建了一个现代化、生态化的公园。这不是美丽的传说,而是真实的乡愁故事。她让我六十载魂牵梦绕,她也将是许多人的美好记忆!
(作者为
益阳市卫计委退休干部 王敬安)